第53届苏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早已鸣金息鼓,但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变身为世界乒坛名将搏杀赛场的“乾坤大挪移法”依旧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专业体系支撑 助力场馆改造
本届世乒赛租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作为比赛场馆,改造工程从2014年12月1日开始施工,历时4个月,改造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此次由展馆向体育场馆的华丽变身,是依托于体育场馆工艺体系的支撑才得以成功实现。
据负责此次改造咨询设计的中智华体公司董事长徐文海介绍,大型赛事的改造并不是简单的布置场地,为了满足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对赛事的专业要求,改造需要在地面、坐椅、机电设备、智能化等方面同时展开。在改造前期导入体育工艺体系咨询及规划,将不同领域的改造工作统一在唯一的目标下,即满足世乒赛要求,这是苏州博览中心成功改造体育赛场的保证。
节俭改造方式 不误观赛效果
除了遵循经济节俭的原则,此次场馆改造还有一个前提,就是绝对不破坏原建筑的任何结构。利用地胶和拼装地板将会展馆水泥地打造成乒乓球馆木地板,既能满足运动员对地面冲击吸收率、滑动摩擦系数等指标的要求,赛后直接拆卸即可。网络、照明、扩声、大屏等系统均采用租赁的方式,大大降低赛事筹备和运营成本。
虽然是改造的场馆,但观赛效果却绝不亚于专业体育馆。此次改造在主比赛馆搭建临时观众坐椅,观众与赛场的距离较传统场馆更近,现场球迷可以大饱眼福。为了弥补场馆空间在高度上的不足,赛时的大屏幕创新地采用了类似在NBA赛场常见的斗屏,让各个角度的观众都能及时欣赏到比赛现况,提升比赛观赏性。照明系统可满足竞技、表演要求,达到瞬时开闭。另外,在布线和网络配置改造方面,提前考虑到了WIFI及手机客户端的使用问题,实现提升整体观赛体验的目的。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细节,体育赛事中看不见的细节更是保证赛事有序进行的基础。曾多次参与并规划多项赛事的徐文海告诉记者,会展中心不像专业体育场馆,不具备赛事配套辅助用房,需要通过专业体育工艺咨询来确认具体用房数量、位置等,方可进行改造,以满足运动员、裁判员、媒体记者、竞赛设备安置、安保等需求。赛事、观众和媒体都有专门的流线,按照各自的流线进行活动,否则在拥有32张球台的副比赛馆及40张球台的训练馆将出现“大卖场”的场面,异常混乱,并且耽误运动员比赛状态。
改造节约投入 赛后变回原身
通常满足世乒赛规格的新建场馆造价在三亿人民币左右,此次苏州博览中心改造经费控制在4000万人民币左右,节俭办赛的成效有目共睹。根据改造要求,在改造过程中并没有破坏博览中心的建筑结构,所以在5月3日比赛全部结束后,照明、扩声、大屏等以租赁形式服务赛事的系统在第一时间陆续拆除并装运,苏州博览中心通过简单的清理又可恢复展览、会议功能,继续为展会等活动提供场所。
场馆多元运用 赛事高效运营
中国现有大量会展中心,而会展中心的多功能运用一直都是会展人长期思考并且最想解决的问题。此次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首开先河,利用改造跨界举办世界单项锦标赛赛事,无疑可以给许多会展中心带来崭新的多元发展思路。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展开和国内体育市场的逐步繁荣,越来越多的场所和空间,为适应市场和应用需要,将更多元地导入运动元素或赛事功能,体育场馆工艺体系在广泛地应用到新建体育场馆的同时更成为改造场馆必需的技术前提。”徐文海肯定地告诉记者。苏州世乒赛场馆改造为未来我国更多城市举办体育赛事提供参考,场馆跨界应用、赛事高效运营的双赢模式值得借鉴推广。